English

中国MBA教育呼唤“规范化”

1999-01-20 来源:光明日报 于 立 我有话说

国务院学位办先后三次共批准国内五十几所大学为MBA教育试点院校。近一些年出现的“学位(文凭)热”中,报考MBA更显得“红火”。就报考与录取比例看,1998年约为5∶1,而1999年将超过10∶1。在国外,MBA一般是没有奖学金的,在国内,MBA的学费也大超过普通自费研究生的学费。当前这种“MBA热”有喜有忧。喜的是,建立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确需要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同时也有大批的有志青年报考MBA。这当然是好事。东北财大的在校MBA学生中,有8人在入学前就有正规的其他专业的硕士毕业与学位证书,还有一人入学前已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资格。他们显然不单是为了文凭而来。忧的是如何保证MBA文凭的“含金量”,并能得到国际承认。我认为,《光明日报》以前组织的“文凭打假”讨论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涉及,这就是文凭有真、有假,还有半真半假的。“半真半假”指的是文凭证书是真的,但持证者没有达到相应的培养标准,而这才是假文凭泛滥的主要原因。既无学习经历,又无真才实学的持假文凭者不会有多大市场,很容易“露馅”。“打假”的重点在于解决好“半真半假”问题。

应该说,国家有关教育和学位管理部门对MBA教育发展的态度是足够慎重的,全国五十几所MBA试点学校至今没有一家“转正”就是有力的证明。我认为,我国MBA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规范化”。

这种“规范化”有下面几层涵义。

入学考试的规范化。MBA的入学原先由招收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后参考国外的GMAT,改为GRK联考,并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应该说已经比较规范。但几年的实践表明,现行的考试内容和权数分配过多地重视基本知识,而对潜在的管理才能重视不够。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入学前已经花费较多时间精力准备《管理学》,入学后又用较多的课时学习《管理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影响教学效果。数学和外语规定了较为详细的考试大纲(范围)是必要的,其他科目这样做则有悖初衷,似应调整。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规范化。近年来,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筹集经费、聘请国内外著名教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为国内的试点院校培训师资。但应看到,国内编写的真正符合MBA教学要求的适用教材还不多,MBA教学所特别重视的案例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既要有一定的统一要求(如主干课程和课时的规定以及使用案例的数目),又要有一定学校特色(如偏重一般性管理或某方面的具体管理,是侧重培养董事人员还是经理人员,是侧重大企业管理者还是小企业的企业家)。没有统一要求不行,各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也不对。倡导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一种规范化。东北财大MBA教育中心在多媒体教学、采用国际通用教材与案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但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办学体制的规范化。我国大学学科划分过细且不合理的问题,虽经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新颁布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专业目录后有了较大改进,但也很难一下子解决问题。与此并存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的院(系)设置不够规范。这种现象不仅在财经类学校存在,在某些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也不同程度存在。对MBA教育来说,其结果不是多头办学,就是难以发挥整个学校或学科群的优势。东北财大的做法是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MBA教育领导小组,并成立专门的MBA(DBA)学位评定委员会,日常的招生、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由直属学校的MBA教育中心负责,教师和导师在全校范围内跨院、系聘任。MBA中心为实体性办学机构,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案例讨论室。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对于发挥整个学校的优势是非常有利的。

评估(排名)的规范化。中国MBA教育的另一个当务之急是如何按国际惯例进行评估或排名。MBA本来就是国际通行的特殊学位,欧美和亚洲国家均有中介性权威机构,根据比较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有关学校的MBA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排名。我国的MBA“转正”和排名一开始就应尽量按这套方法操作。按照国际惯例,这种评估(或排名)不应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而是以从事MBA教育的学院(中心)或学科(群)的作为被评估对象。MBA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何做到客观公正,避免人为干扰,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这件事解决的好,有利于MBA教育的优胜劣汰,促进整体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看,评估(排名)会直接影响具体培养单位的招生数量和学费水平,这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MBAFTYC中心主任,辽宁省和大连市政府咨询委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